博思美学院
医生手册 | 博思美面相及口内照的拍摄攻略
2018-05-18 by 波波
面相及口内照片的拍摄技巧
在隐形矫治正畸前,照相分为口内牙齿和面形的相片,是隐形矫治正畸病例必不可少的资料。正畸前的相片用于记录矫治前口内牙齿和面形的情况,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用于参考,也用于正畸前中后的对比。
隐形矫治前需要提交三张面相照片、五张口内照片及2张X光片用于矫治前方案制定及分析。
1、 三张面相照片包括:正面相照片、正面微笑相、侧面相。(露耳、取到双肩,正面相为自然闭口照片)
2、 患者口内照片五张包括:上合合面照片,下合合面照片、正面咬合照片、左侧咬合照片及右侧咬合照片。
3、 两张X光片:曲面断层片或CBCT数据(DICOM格式),头颅侧位片。
面相照片的拍摄技巧
景深
在口腔临床摄影中,对景深的要求虽然也是大景深,但实现的手段具有特殊性。由于临床摄影建议采用的镜头是定焦微距镜头,镜头焦距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能通过调整镜头焦距的因素来调整景深;
同时,定焦镜头在拍摄确定的主体时,拍摄距离是固定的,因此也不能通过调整拍摄距离来调整景深。
因此,在口腔临床摄影中,对景深的调控仅能通过改变光圈来实现,即通过减小光圈来获得大景深。事实上,掌握并合理运用这一特点,是降低口腔临床摄影的难度、掌握正确拍摄方法的核心技术之一。
曝光参数设置和曝光模式选择:外界光源即闪光灯强度也是适宜曝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光源下采用较小光圈(小于F22)、较快的快门速度(小于1/125s)时曝光量一般都是不足的,因此需要适宜强度的闪光灯补光。
较新型的微距闪光灯可以实现自动补光,即通过相机测光确定闪光灯补光量。但是由于口腔临床拍摄对象──牙齿、口腔粘膜、黑色背景板等物体的明暗反差比较大,测光点的微小变化就会造成相机的自动测光结果变化,不利于拍摄条件的稳定,有时多次相同条件下拍摄同一物体而补光量并不能稳定重复。
采用手动设定曝光参数、手动设定闪光灯强度能获得最稳定、最理想的曝光效果。
ISO描述的是光电传感器对光的敏感程度,数值越高,敏感度越高。很多价格昂贵的数码相机都可以在很高的ISO值下获得良好的拍摄效果,具备这种性能的照相机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不稳定的物体,获得极限条件下良好的拍摄效果。在口腔临床摄影中被摄物体都是稳定的,通过调整光圈、快门速度、闪光灯强度都可以获得适合的曝光参数组合,因此ISO通常只需设定为最低,可获得相对最细腻的拍摄效果。
拍摄比例
口腔临床摄影应采用全手动控制的曝光模式,但每一套曝光参数都只在一个特定的拍摄距离下拍摄才能达到最适宜的曝光量,即每一套曝光参数都对应着一个拍摄距离;同时由于微距镜头的拍摄距离和拍摄比例也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曝光参数和拍摄比例也是一一对应的。针对不同的相机,相同拍摄比例下拍摄参数会有所不同。通过摸索可以确定具体器材在各个比例下的曝光参数,之后将其作为固定的拍摄参数,即可形成个性化的标准化操作标准,使每次拍摄都可以获得曝光适宜的临床影像。
对焦方式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在对焦过程中旋转镜头的对焦环,否则拍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这样会造成拍摄构图范围的变化;而变化了的拍摄距离与预先设定的曝光参数也是不适应的,因此同时造成影像曝光量的不准确。
自动对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口腔临床摄影对象颜色相对均一,不利于自动对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自动对焦过程必然伴随拍摄比例、拍摄距离的改变,以及和曝光参数之间的不匹配,最终造成构图范围和曝光量两方面的不准确。
后期处理
由于拍摄条件和拍摄技术所限,临床上拍摄出构图、曝光量完全准确的影响并不容易,因此很少量的调整是允许的,比如轻微旋转、裁切等等,但调整程度必须很小,否则还是会对构图产生影响。明暗度调整、整体色调调整等对于影像来说并不会明显影响其科学性,因此这类调整也是允许的,但经过这些调整的影像很难达到非常规范的颜色、曝光效果。局部修改、替换等处理会直接影响影像的真实性、科学性,是不允许进行的处理形式。
相机准备
单反相机 微距镜头 环形闪光灯
开口器准备
正面开口拉钩
侧方拉钩
反光板
面相及口内相拍摄要点
• 面像拍摄相机设置参考(环形闪光灯) M档 ISO100 快门1/100秒 光圈F13
• 口内像拍摄相机设置参考(环形闪光灯)M档 ISO160-200 快门1/100-125秒 光圈F22-25
正面相及侧面相取景技巧
• 使用均质的,统一颜色的背景拍摄,尽量避免在背景上产生阴影。
• 拍摄前校正患者的姿态,使瞳孔连线、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使患者头部在三维姿态上保持水平。
正面相拍摄
•患者姿态:露出额头,双耳,平视前方, 瞳孔连线与地平面平行,两侧外到际水平距离基本相等。
• 焦点:鼻根区域。
• 取景范围:面部中线与画面中线重叠,锁骨上方面部占画面比例为70%。
• 诊断意义:分析面部比例,对称性及唇型。
正面微笑相拍摄
• 患者姿态:露出额头,双耳,平视前方,瞳孔连线与地平面平行,两侧外到发际水平距离基本相等,最大自然微笑。
• 焦点:鼻根区域。
• 取景范围:面部中线与画面中线重叠,锁骨上方面部占画面比例为70%。
• 诊断意义:分析唇齿关系,唇部软组织形态。
90度侧面像
• 患者姿态:90度侧转,露出额头,双目平视, 眼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
• 焦点:耳屏前部。
• 取景范围:头顶至上缘距离=鼻尖与前缘距离。
• 诊断意义:分析侧面形态,包括鼻-唇-颏间关系。
正位像
• 焦点:切牙区。
• 取景范围:全部上下牙列,口腔前庭。牙齿,牙龈形态和轮廓清晰。
• 诊断意义:分析切牙形态,牙列中线,唇系带形态。
左右侧口内像拍摄
• 焦点:尖牙区。
• 取景范围:前方预留适当对侧黏膜,前方以只暴露对侧中切牙为佳后 方尽可能暴露磨牙。
• 诊断意义:分析尖牙及磨牙咬合关系。
合面像拍摄
•焦点:中切牙与前磨牙连线带中点初。
•取景范围:全部上下颌面,上颌腭中缝,下颌舌系带位于画面垂直中线上, 左右对称。
•诊断意义:分析牙弓形态及对称性等。